2020年2月17日 星期一

美國醫療保險的神奇玩法

美國醫療保險很機車,通常要先付到超過自付額 (deductible) 的金額,保險才會開始給付,每次看病還得負擔一定的比例 (通常是 10%),直到自付的錢達到年度自付額上限 (Out of Pocket Maximum) ,保險才會全額給付。有一些保險方案是不管自付額 ,每次看醫生都交固定金額的共同承擔額 (co-pay),但通常保費會高出不少,而且一些情況還是需要自付 10%(如手術),所以方案選擇就見仁見智。剛加入現在的公司時,因為覺得會常常跑醫院,一開始是選擇交共同承擔額的方案,之後算了一下開銷,發現如果真的常跑醫院,換成有自付額的方案反而更划算,因為該方案有包含 High Spending Account (HSA) 帳戶,公司每年發第一份薪水時會放錢進去,可以用在大部分醫療用途的開銷;如果無論如何都會花到年度上限 ,有補貼的情況下顯然更划算。

自從我去年把醫療保險換成用 HSA ,就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。

因為我僵直性脊椎炎需要打生物製劑,每個月都得訂藥寄到家裡。生物製劑的原價非常貴,即使有保險公司殺價,費用還是大約 $5000 鎂,要一直付到超過自付額,保險才會開始給付。然而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一次拿出 $5000 多鎂,這個藥實際上也沒有那麼貴,只是藥商知道保險公司會殺價,就先把價格提高,導致很多特殊藥物都是天價。廠商也怕患者因為價格過高,不願意買自己的藥,這樣自己一毛都賺不到,於是想出了一個貼心的辦法:幫患者負擔達到自付額之前的藥費。一旦達到自付額,之後的藥費大部分就會由保險買單,藥商還會再補助一部分,需要付的錢非常少。以我的例子來說,之後每次領藥,廠商都會跟保險收大約 $5000 鎂,而這一類藥物的共同承擔額是 $30,廠商會再補助 $25,等於我一個月只要付 $5。另外,因為藥費也會算進年度自付額上限,要達到上限完全不是難事,達到之後甚至連藥錢都不用付了,看醫生也是保險全額給付。

我的保險方案是整個家庭自付額 $3000 ,年度自付額上限 $4000 。雖然很莫名其妙的,由廠商付錢的第一次,藥竟然只要 $2700 左右 (大概是因為自己賣給自己,用的是成本價),沒有達到自付額,如果在下次訂藥之前需要看醫生的話,就得自己負擔,但因為公司會放 $1500 到 HSA 帳戶,足夠讓我花到年度自付額上限了,等於一整年看病買藥只需要交每個月的保險費, HSA 帳戶剩下的錢,還可以拿去看牙醫 (美國的牙醫保險和醫療保險通常是分開的)。

我曾經問過藥商代表,為什麼不乾脆把藥價降低,才不用這麼迂迴?她告訴我,如果這樣做,保險公司還是會把藥價砍低,並且得到大部分的利潤,而病人付的錢還是一樣。不得不說,美國的醫療保險雖然糟糕,也是有它適合的玩法。